令人惊叹的义乌服务业

[发布时间:]2009-3-8 18:05:39 [作者]应子义 [人气]479

——改革开放30年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服务业篇)
 
自1978年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义乌市始终坚持“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和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层次。到2007年底,义乌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商贸流通为主体、以传统服务业为支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特征明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创造了令全球叹为观止的经济奇迹。 
一、1978年以来义乌服务业取得的成就及特点。
(1)服务业总量急剧增大,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大幅提高。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根据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当产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时,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当产业结构处于中级阶段时,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当产业结构进入高级阶段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第一、第二产业。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春风的洗礼,义乌由一个资源匮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小县城,凭借商贸业的快速发展,迅速崛起在浙江中部这片沃土上,成为了一个服务业为主导、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的国际性商贸名城。到2007年底,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7233万元增加到215.14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1.2%提高到51.2%,三次产业比重为2.8:46.1:51.1,已经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
(2)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运行的活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经济领域中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模式发展成为现在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新格局,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飞速发展过程。
服务业非公有制法人单位:2004年经济普查显示全市有2935家,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比较,增加了871家,增长42.20%,非公有制法人单位已占服务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85.12%。服务业私营法人单位:2004年经济普查时有1681个,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比较,增加785家,增长87.61%,私营法人单位已占服务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48.75%。
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服务业格局已经呈现,经济运行活力强劲。
(3)服务业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服务业成亮点。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明显改善,服务业结构转换与升级速度加快,已形成了传统与新兴并举的格局。传统服务业继续稳定增长,但比重下降,贡献率减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均属传统服务业,200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增加值分别为18.33亿元、87.71亿元,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13.6%下降到2007年的8.2%,下降了5.1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在整个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63%下降到2007年的40.7%,下降了22.3个百分点。
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繁荣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5.7亿元,在服务业中所占份额由1998年的2%提高到2007年的7.3%;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比1998年增长14倍,在服务业中所占份额比1998年提高4.38个百分点。另外,休闲、会展、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喜人,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
(4)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共促义乌经济发展。
市场是义乌的经济动脉、发展根基和动力源泉,是义乌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义乌的工业经济依托义乌市场这个平台,相关产业集群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壮大、集聚,从而形成了具有义乌特色的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文体用品制造业、化纤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医药制品业、服装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等十大行业集群。2007年,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十大行业企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342.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1%。
目前,我市正踏上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升级,劣势产业逐步淘汰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市先进制造业形成的优势为物流、科研设计、中介咨询、法律、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成长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快速、高效、优质的服务,有力地推进整个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初步形成了我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两轮驱动”的良性发展态势。
(5)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居民生活。
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促使其成为了吸纳了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也为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我市服务业共吸收就业人口23.99万,占全市社会总劳动人口的27.6%。其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吸收就业人员18.61万,比1978年增长了54.8倍;文教卫生娱乐业吸收就业人员1.42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4.1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科技事业加快发展,荣获“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等称号;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初中升高中比例、大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7%和40%;文化事业建设成效明显,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先后被命名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日趋完善,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都为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服务业税收大幅提高,税收增长贡献率居各产业之首。
2007年服务业企业共上缴各种税收33.6亿元,比1978年增长283倍。2007年,我市税收收入超过亿元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行业14.5亿元,房地产业6.2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4亿元,金融业3.5亿元和其他服务业2.2亿元。
二、义乌服务业再发展面临的六大机遇
(1)义乌市场还将持续繁荣是服务业获得再发展的关键条件。
义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义乌的发展靠的就是“一业兴带动百业兴”,正是在市场的带动下,义乌的服务业才能有今天高度繁荣的局面。市场的繁荣是义乌服务业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根据国际、国内当前形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判断,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将继续是世界制造中心,义乌也会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地位。虽然,当前义乌小商品出口正面临成本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困难,但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趋势的不可动摇,而义乌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带来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必将进一步拓宽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2)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2007年,我市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7元,总体收入水平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255元。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正发生着结构性变化,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消费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新一轮城市开发将促使城乡消费环境改善。
目前,我市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加速期。新一轮市场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完工、老城区的商业网点改造以及各镇、街道商业中心的建设,都将促使我市城乡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
(4)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拓展义乌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已经形成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5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50.5%的规模经济。工业经济呈现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目前已经形成了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十大类优势行业。制造业的集聚效应拓展了我市文化教育、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研开发等行业的发展空间。
文化教育科研行业是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保障;现代物流业是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现代金融业是制造业基地建设及今后良性运作的关键;贸易服务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5)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推动服务业服务水平的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许多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难点将取得重大突破。一些长期垄断、准入门槛较高、透明度较低的行业将有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充沛的民营资本的进入将进一步增强我市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外资的进入将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6)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给服务业带来新机遇。
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加快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会展、旅游等低消耗、少污染的服务业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当前我市实际情况,用于工业发展的各项要素已经严重紧缺, 工业增长的空间因此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农业由于本身行业性质很难快速增长,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却供不应求,因此服务业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
 
                课题调研组成员:陈志林  贾琴娟  应子义

                 执       笔  :应子义

浙江义乌香居房产简介及公司地址 | 浙江省义乌市二手房信息 | 浙江省义乌市租房信息 | 房产经纪人 | 合作伙伴 | 用户协议 | 友情链接 | 招聘信息 |帮助中心

客服QQ1:52458656 客服QQ2:343596280      虚假信息举报: QQ52458656

义乌市香居房地产信息网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5028196号-2